请输入关键字
戏剧戏曲和曲艺学系

自1951年4月毛泽东主席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起,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戏剧戏曲和曲艺学研究依托先后成立的戏曲研究所、话剧研究所和曲艺研究所,历经68年的艰苦奋斗,逐步发展成为内涵十分丰富的特色学科集群。其中,由著名戏曲理论家张庚、阿甲,戏曲史学家傅惜华、黄芝冈、郭汉城等领军的戏曲学研究,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戏曲改革同社会主义新文艺建设紧密结合的研究特色,建构了文学、历史、音乐、声腔剧种、表演、导演、舞美等全方位的戏曲研究学术体系,将戏曲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在继续强化戏曲学研究的同时,该学科点扩展兼容了“戏剧(话剧)学”和“曲艺学”的学科内容与研究方向,使学科内涵更加丰富,学科特色更为鲜明,发展形成了结构完善、涵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戏剧戏曲和曲艺学科。

在几代学人的接续努力下,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戏曲、话剧、曲艺三个研究所及其戏曲学、戏剧学、曲艺学研究,建构起由三个学科专业共同组成的特色学科集群,形成较为独特而又完备的科研及教学体系,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学者和戏曲工作者。先后荟萃了张庚、阿甲、傅惜华、黄芝冈、郭汉城、沈达人、何为、黄克保、龚和德、刘念兹、余从、萧晴、苏国荣、傅晓航、章诒和、黄在敏、刘荫柏、刘文峰、马也、贾志刚、秦华生(戏曲学)及葛一虹、田本相、孟繁树、刘彦君(戏剧学)和沈彭年、蔡源莉、姜昆(曲艺学)等一大批成就斐然的名家和名师。目前在职的学者及导师,以王馗、刘祯、毛小雨、谢雍君(戏曲学)及宋宝珍(戏剧学)和吴文科(曲艺学)等在各自领域深具影响。

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戏曲、话剧、曲艺三个研究所及戏剧戏曲和曲艺学研究全面发展,学术研究及研究生培养在原有戏曲史、戏曲理论、戏曲美学、话剧历史与理论、曲艺历史与理论等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相关领域的创演应用研究、跨学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上的戏曲和曲艺传承研究及相应的智库研究等内容,促进了学科建设,丰富了学科内涵,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由硕士到博士层级的全面完善和人才培养既有学术型又有专业型的多元发展。

在治学姿态及教学理念上,戏曲、话剧、曲艺三个研究所及戏曲学、戏剧学、曲艺学三个学科专业,均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学术服务社会的原则,讲求文献阐发、舞台实践和田野考察的结合,追求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既礼敬历史传统,又关注创演现状,更瞩目未来发展,为中国的戏剧戏曲和曲艺学研究及戏曲、话剧、曲艺的繁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