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美术学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系成立于1978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中国第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方向多元,教学、科研与创作成果丰硕。美术学系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展开,涉及美术历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研究等理论研究方向,体现了美术学学科建设的整体性要求和体系化格局,显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科的强大实力、高端水平和学术优势。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科的一贯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为历史、理论、批评三大学科体系的综合构成和全面发展,以及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老、中、青学者在美术考古、田野考察、文献分析、现状研究基础上,综合展开的美术史(包括通史、断代史、门类史和国别史研究)、美术理论(包括原理和技法研究)、美术批评(包括评论和品鉴研究),以及美术考古、宗教美术、民间美术、工艺美术、石窟和陵墓艺术、中外美术交流等专业方向的研究,我院美术学科形成了宽广的研究格局、丰富的成果积累和深厚的学术传统,建立了以《中国美术史》(12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14卷)、《中国民间美术史》《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20世纪外国美术丛书》(10卷)、《中国漫画史》《中国传统雕塑》《中外美术交流史》《色彩的中国绘画》《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共和国书法大系》《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10卷)等为代表的美术历史研究体系;以《美学概论》《审美基础》《美术概论》《雕塑雕塑》《裸体艺术论》《国画讲义》《艺术家的美学》《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中国民间美术教程》等为代表的美术理论研究体系,和以《新艺术创作论》《印象派的再认识》《中国现代绘画论评》《解体与重建》《守护与拓进》《中国当代美术批评文丛》(10卷)、《中国古代书画鉴赏辞典》等为代表的美术批评研究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我院美术学科在保持传统优势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切合时代要求地开辟出涉及各美术门类的艺术创作领域,先后成立了中国画院、中国油画院、中国雕塑院、中国书法院、中国篆刻院、艺术创作中心等艺术创作机构,集结了一大批富有成就的艺术创作人才,从而形成历史研究、理论研究、批评研究、创作研究四大体系协同推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建设新局面,培养研究生的艺术教育事业也由此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和新高度。

美术学系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王朝闻、蔡若虹、朱丹、吴甲丰、温廷宽、王树村、谭树桐、龚产兴、水天中、李纪贤、郎绍君、黄远林、翟墨、刘骁纯、陈醉、陈绶祥、顾森、邓福星、王镛、刘晓路等一大批美术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都曾经担任或仍在担任美术学系的研究生导师。目前导师队伍中不仅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属美术研究所、中国画院等相关研究所、创作机构的知名学者和艺术家,还有聘请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故宫博物院、北京画院等相关科研、教学与创作机构的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在先贤学术思想的引领下,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三足鼎立”发展格局中,美术学系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形成了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不同学科专业交流、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美术学系通过必修和选修的常规课程开展日常教学,并经常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和鼓励学生发挥其自主性,施展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三十多年来,美术学系师生出版发表大量学术论著和艺术作品,承担完成大量国家级和部级重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奖、国家图书奖、中国美术奖等诸多重大奖项;培养出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百余名,各类研修生数百名。美术学系培养的人才分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从事教学、研究、创作和艺术管理等工作,其中许多人已成长为著名学者、艺术家和学科带头人。近年来,美术学系与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并接收了来自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访问学者、留学生、研究生和进修生,形成更加广泛的国内和国际影响。

走向未来,美术学系将励精图治,在努力保持和强化学术型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发展专业型人才培养,按照美术学科规律、特点和要求推进教学体系建设大科研或出版项目,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在强化师资队伍、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在完善教学规划、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设施条件方面下更大的功夫,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