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日上午,“2012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修班”结业仪式在我院研究生院教学楼208会议室隆重举行。文化部副部长、我院院长王文章,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庆善,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田黎明,院长助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吕品田,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海玲、徐福山、许俊及有关人员出席了结业仪式。仪式由我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田黎明主持。
文化部副部长、我院院长王文章在讲话中首先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修班结业的同学们表示祝贺,然后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他指出,新世纪伊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起步,那时侧重于项目性的保护。2003年之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国家意识到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整体性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即由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进入了全面的整体性保护阶段。此后,随着对保护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化,又逐步走上科学保护阶段。在保护阶段的初期,大都认为是不能有任何变化的。后来意识到,随着时间和条件及人们审美趋向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恒定性,又有流变性,这两个特点是统一的。认识到这一本质规律后,我们就会以科学的态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其自身衍变的规律来加以保护。因此,科学的保护原则——整体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开始实施,它们适合于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依法保护阶段。之前人们从经济资源、旅游资源等不同角度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过度开发的倾向,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因此,需要用法律形式进行规范,各级政府、社会机构包括传承人等,都要按各自的职责去进行保护。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向前发展、深化、取得显著成果的阶段。在这阶段中,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立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人心。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全民、全社会的共识,许多人自觉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第三,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不断增加,设施不断改善。第四,在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律的基础上,我国采取了有效的保护原则和方式。第五,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可。总体来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是巨大的,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项目保护特别是传承人保护上经费存在困难;有些地方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单纯的经济资源,过度开发现象严重,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仅没有很好地得到传承,反而遭到破坏。对这些问题,今后会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加以调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健康地发展。会上,王文章副部长还对结业学员们提出了希望,希望他们把所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认真研究新疆不同于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和特性,把新疆和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
院长助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吕品田也向研修班的结业学员表示了祝贺。他指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修班对我国尤其是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是一项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和挑战性,许多未知领域都需要去探索。因此研修班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学员们通过本次研修学习,在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能学以致用,取得丰硕的成果。
2012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修班的班长徐玉梅、支部书记刘素红等学员代表,对此次研修班的特点、学习心得及收获等作了发言。
最后,王文章副部长为全体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结业典礼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附:2012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修班班长徐玉梅的发言
尊敬的王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四月的北京,柳絮飘飞,春雨潜入,树木葱绿,在这个美好季节,我们15名来自天山南北的新疆学员满怀感激和眷恋之情即将结束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这一刻,我们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感激……
去年十月我们肩负着文化厅的重托,怀着对知识的渴望来到这里参加学习培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学术氛围,老师们认真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使我们学到了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专家老师们渊博的知识、儒雅的谈吐、治学的严谨、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受益无穷;在生活上院领导和老师们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特地为我们安排了清真小灶,景点的参观,剧目的观摩,生活可谓丰富多彩,的确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课程安排上更是细致、周到,设置的所有课程对今后做好非遗保护工作都十分必要和及时。在这里我代表新疆班的全体学员向为我们搭建学习平台、关心爱护培养我们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各位领导,向辛勤培育我们的各位专家老师表示我们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此次学习培训有以下特点:
(一)师资层次高,针对性强。此次授课老师都是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和对本领域工作有深入研究的领导。可以说,此次研修是对新疆从事非遗保护工作人员进行的一次高层次培训的研修班。
(二)教学形式好。研修班采取了集中授课、实地考察、课堂交流等形式,使培训内容更易入耳进脑,更易被学员接受。
(三)研修内容丰富。本次研修班有理论辅导、有形势分析,有业务讲授、有经验介绍,有现场讲解、有参观考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融操作性、实战性、前瞻性、创新性于一体。“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使我们得到了一次视野上的开拓,方法上的突破,思想上的启蒙,观念上的洗礼。
(四)研修针对性强。参加本次研修的学员大都来自新疆各地州基层一线,授课老师们本着“缺什么、训什么”的原则合理安排,既注重理论研究,又突出实际训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对于今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效性。
(五)研修效果好。大家都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学习热情高涨,自觉遵守培训班的纪律,按时参加学习,上课专心听讲,精力集中,勤于思考,认真做好笔记。学习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此次培训的主要收获:
(一)拓宽了思路,明确了方向。通过聆听领导和专家教授的讲座,使我们更加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方向。大家一致认为:通过研修,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促进了交流,增进了友谊。此次研修班,为大家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通过交流,大家有了互相了解的机会,主动切磋,取长补短,积极交流,共同促进,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为我们今后共同搞好非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基础。
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像阿勒泰的金山一样,显现出来的是我们目前看到的,还有更多等待我们发掘的珍贵遗产,我们深切感受到新疆非遗保护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保护任务艰巨,工作量大,回到岗位后一定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辜负中国艺术研究院对我们的悉心培养,不辜负文化厅对我们的重托,今天我们虽然结业了,但我们绝不会停止不前,将会把结业当作一个新的起点,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执着追求的精神投入到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可爱的新疆,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有着民族共处风情迥异的景观,有着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我无法全面地描述新疆的美丽,在这里我诚挚的邀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到大美新疆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新疆的民族风情,领略一下新疆美丽的风光,碧空如洗的蓝天,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改变了模样的柯克达拉都会热情地笑迎您们的到来。
最后,我再次代表新疆班的全体学员向中国艺术研究院对我们的培养和付出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祝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
2012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