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继承弘扬五四精神,活跃校园氛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5月19日,围绕 “继承•开拓”的主题,学生处与院团委共同组织,由研究生会主办,开展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颐和园游园活动。全院近100余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颐和园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园林规模宏大,地处北京西北郊外,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旧称"清漪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园中的石舫、长廊、宝云阁、佛香阁、十七孔桥、玉带桥、大戏楼建筑具有丰厚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它始建于公元1750年,正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即"康乾盛世"时期。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8年重建后改名"颐和园"。
同学们沿着御河的古道下行,越过南边如意门,迈入颐和园。湖面星星点点的船只自由自在地徜徉,如同翠绿的睡莲散落在涟漪上。尽管后人曾在修缮颐和园的过程中添加了部分钢筋混凝土元素,然波光粼粼的昆明湖水镜上,倒映着玉泉山的清秀隽永,与苏州街的江南古镇建筑风格共鸣,似一卷宁静淡泊的魏晋人文山水画。“昆明万寿佳山水,中间宫殿排云起”,巍峨的万寿山上立着古柏苍松,它掩映着宫阙玉宇,铜石雕刻点缀其间,楼廊亭阁星罗云布,如同现代诗人清晰思辨与隐喻象征的朦胧诗篇。青年们漫步于长廊,仰望着山水、花鸟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情节的苏式彩绘,品读古代艺术创作者悉心吟唱的东方古老典雅韵律。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这项以“继承•开拓”为主题的园林重访活动,青年学生通过重温皇家园林的兴建、毁灭与重建,以及从皇家园林转变为国家公园的历史蜕变,在潜移默化之中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更加真切地感受了凝聚在园林艺术中的国人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如今的颐和园历经了二百多年的沧海巨变,已然翻开崭新的篇章。青年们透过深思颐和园林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艺术精粹,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秉承了继承、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
参观结束后,青年们纷纷表示希望此类活动能够继续开展,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坚持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用过硬的专业知识、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定的理想信念朝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