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大器归藏 ——院藏珍贵古琴复制项目展
时间:2019/09/06

十年前,中国艺术研究院支持了一个院内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院藏珍贵古琴复制”。今天,这颗十年前播下的种子,结出了果实。今天下午这个展,很特别。我感觉,就好像在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里,我们一起共赏硕果。

在这里,我有几点感想就教于各位同事:

一是我们的老院长王文章同志睿智和胆略。刚才说了,这个项目很特别,可以说前无古人。同时为个项目也所费不菲。按照一般的项目的分类和评选方法是排不上的。同时,这样一个实践类项目所需的经费也比一般的研究项目要多。但当时的院领导看到了这个项目的价值,还是决定支持。这样超前的眼光和决断,值得我学习。

二是以王亚雄为代表的团队,能够十年磨一剑,孜孜以求,不为世事纷扰所动,体现了初心、耐心,这不容易。习主席说“浮躁是文艺创作的大敌”。我发挥一下,浮躁是社会病,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大敌。但在这个团队身上,我看到了专业修为,看到了十年的平心静气、专注坚持。

三是我们该怎样看待文化艺术活动。我觉得,文化艺术更像农业。生长缓慢,不确定性很强,时常有得种、没得收,不能保证每颗种子都出苗、都开花结果,更不会是每颗果实都一模一样。

它不像工业、不像汽车厂生产汽车,可以批量复制、精确控制、精准测量,出来的产品消除了一切个性和差异。文化艺术活动更像农业,它哺育出的,是有生命的果实,它是为心而生产,是心灵的粮食,它恰恰要求个性、特色、卓尔不群,讲究唯一性、忌讳千篇一律。

艺术作品有生命,因而无法复制、无法批量生产、无法速成,只能慢慢从内部长出来。一切被催熟的、类同重复果子和可食畜类,都比较廉价,因为里面含了作伪的东西、不真实的东西,因此也是短命的东西。

杰出的作品可以穿越生命的世代、相处流传直至不朽。因此,精神的生产、艺术的创作生产,更难、更高级、更缓慢、更具有强烈的个性与生命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说到底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要比搞建设、搞经济更难、更不容易。

最后,我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再次感谢支持过这个项目的老领导,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杨志今同志,感谢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同志,特别要感谢这个项目的首席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与艺术创作院的资深研究员王亚雄等项目组的同志们。

秋光正好,硕果熠熠,大器归藏。十年辛苦不寻常,由王亚雄团队完成的院藏珍贵古琴复制项目所复制的12张古琴及相关实物和资料,在展览结束后将全部颗粒归仓,交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献与艺术馆收藏、展示和研究。

谢谢大家。

韩子勇

2019年9月3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韩子勇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主持展览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致辞

院科研处处长陈曦介绍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负责人王亚雄致答谢辞

古琴家林晨用复制古琴演奏琴曲

项目负责人王亚雄(前右二)陪同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前左三)、

原文化部副部长、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前左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前右一)、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前左一)在展厅参观

展厅

开幕式后项目组成员同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