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源”系列学术活动之“读书笔记写作方法研习”活动综述
时间:2019/12/25

2019年11月26日上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主办,研究生院研究生会承办的2019年“新源”系列学术活动之“读书笔记写作方法研习”在第五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修建、副研究员鲁太光担任主讲老师,助理研究员刘童担任主持,150余名在校研究生参加了活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修建发言

李修建老师以《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为题,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与治学经验,围绕书目选择、读书方法、读书笔记写作方法三个环节,展开了明晰生动地讲授。他指出,作为艺术与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同学们要在书目选择上有目标、有思路、有眼力,要着重选择并精读文、史、哲领域的经典,要把握好专业必读书目及与论文写作相关的书目。关于读书方法,他讲解了“务于精熟”与“观其大略”,即精读与泛读的读书方式,并以“朱子读书六法”为例,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进一步阐释了如何精读。关于读书笔记写作,他详述了“摘抄式”“提要式”“札记式”“书评式”四种写作方法,并表示同学们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方法,以求将所习知识和所得感悟落在笔头、内化于心。最后,他还鼓励同学们要勤于动笔,要将读书和写作作为习惯与素养贯穿于知识积累、论文写作的长期过程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鲁太光发言

鲁太光老师以《读什么,怎么读》为题,敦本务实、实事求是地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治学理念和研学经验。他指出,同学们从事人文社科领域的学习与研究,应以追求真理为己任,要基于更高层面的真实去认识世界,去辨析真、善、美与假、恶、丑,故而读书首先要“读信仰”,读对自己精神、情感提升有助益的书;其次,要“读方法论”,要读在方法上对自己研究、写作有启发的书;再次,书籍中蕴藏着人类的历史与现实,包含着物质与精神的斗争,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竞争,知历史、知时代才能升华视野、明晰事理,才能更好地把握自身学习、研究的方向,故而读书还要“读历史”、“读时代”;最后,知识是作学问需要的基本素养,是撬动世界的杠杆,故而读书还要“读知识”。结合自身对书籍选择和读书方法的感悟,他还阐述了“枕边书”“书桌书”“一辈子读的书”等观点,介绍了即刻记录式、评论式、目的式等读书笔记写作方式,并建议同学们要合理安排“学习型阅读”与“兴趣型阅读”,以保证读书的质量、效率与持续性。

▲活动现场(一)

在提问与交流环节,两位老师与现场同学们就阅读效率、“读信仰”的具体途径、读书的“眼到、手到、心到”、读写电子化、译著阅读、文献翻译、经典书籍、“人生书单”、写作状态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两位老师悉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同学们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同学们时时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对两位老师的感谢。

活动现场(二)

本次活动聚焦我院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实际问题,以研习交流的方式开展,老师们悉心讲授、答疑解惑,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交流,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本次活动,刘童老师在主持发言中表示:“对同学们而言,读书与写作不仅有益于掌握学术规范、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更可以启智明理、修身养德,可谓是关乎治学、立身的一件要务。正因如此,我们特别邀请到两位专家为同学们讲授方法、交流心得,希望同学们能有所收获,不断精进学业,更好地掌握本领、发挥所学、创造价值。
李修建,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中国美学和艺术人类学,出版著作《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中国审美意识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刻舟集》,合著《艺术人类学》、《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译著《审美人类学:视野与方法》《国外艺术人类学读本》等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多项。
鲁太光,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研究生导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中国当前文艺热点与前沿问题研究”,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课题“新世纪文学研究”等,出版有文学研究专著《前所未有的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农村的历史叙述问题》、文学评论集《重建当代中国文学想象》,已发表论文及文艺评论数十篇。

 

刘童,艺术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现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出版专著《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研究》《中国当代漆画创作倾向研究》,多篇理论及评论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美术》《美术观察》《书画世界》《美术家通讯》《解放军美术书法》《中国文化报》《中国美术报》《美术报》等刊物。
 
编辑:魏  兵、庄振富
校对:孙延瑞、史力竹
摄影:秦绪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校园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