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上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主办,研究生院研究生会承办的2019年“新源”系列学术活动之“读书笔记写作方法研习”在第五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修建、副研究员鲁太光担任主讲老师,助理研究员刘童担任主持,150余名在校研究生参加了活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修建发言
李修建老师以《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为题,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与治学经验,围绕书目选择、读书方法、读书笔记写作方法三个环节,展开了明晰生动地讲授。他指出,作为艺术与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同学们要在书目选择上有目标、有思路、有眼力,要着重选择并精读文、史、哲领域的经典,要把握好专业必读书目及与论文写作相关的书目。关于读书方法,他讲解了“务于精熟”与“观其大略”,即精读与泛读的读书方式,并以“朱子读书六法”为例,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进一步阐释了如何精读。关于读书笔记写作,他详述了“摘抄式”“提要式”“札记式”“书评式”四种写作方法,并表示同学们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方法,以求将所习知识和所得感悟落在笔头、内化于心。最后,他还鼓励同学们要勤于动笔,要将读书和写作作为习惯与素养贯穿于知识积累、论文写作的长期过程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鲁太光发言
鲁太光老师以《读什么,怎么读》为题,敦本务实、实事求是地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治学理念和研学经验。他指出,同学们从事人文社科领域的学习与研究,应以追求真理为己任,要基于更高层面的真实去认识世界,去辨析真、善、美与假、恶、丑,故而读书首先要“读信仰”,读对自己精神、情感提升有助益的书;其次,要“读方法论”,要读在方法上对自己研究、写作有启发的书;再次,书籍中蕴藏着人类的历史与现实,包含着物质与精神的斗争,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竞争,知历史、知时代才能升华视野、明晰事理,才能更好地把握自身学习、研究的方向,故而读书还要“读历史”、“读时代”;最后,知识是作学问需要的基本素养,是撬动世界的杠杆,故而读书还要“读知识”。结合自身对书籍选择和读书方法的感悟,他还阐述了“枕边书”“书桌书”“一辈子读的书”等观点,介绍了即刻记录式、评论式、目的式等读书笔记写作方式,并建议同学们要合理安排“学习型阅读”与“兴趣型阅读”,以保证读书的质量、效率与持续性。
▲活动现场(一)
活动现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