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内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宁宁

  王宁宁,女,汉族,籍贯重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国乐舞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并卓有建树,对中国先秦乐舞、秦汉乐舞、隋唐乐舞、两宋乐舞等,皆有独到研究。代表著作《中国古代乐舞史》(上、下卷)为中国艺术史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对舞蹈史学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资助项目,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突出贡献奖”。独立承担完成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项目《中国古代乐舞研究》,主持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雅乐舞发展史》。著作《中国舞蹈史》(第一撰稿人)长期被我国高校相关专业使用。论文多次荣获文化部优秀成果奖、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学术简历及论文被收录于《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在国家学术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解读形象,聆听理想——石窟乐舞形象与佛教思想精神》《迂回宛转,分流而出——宋代舞蹈传承变异与元明清舞蹈流脉》《中国古代乐舞史的建构、历史观及研究方法》《传统文化的“乐”与现代文化的“舞”》《“侈乐”的历史反思与现实意义》《长袖善舞的源流及其嬗变》《史前乐舞发生探微——中国样式》等。在《中国艺术报》《文艺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艺术学》《舞蹈》等发表论文和评论数十万字。赴韩国首尔参加第二届中韩文化艺术界高层论坛,主题演讲《雅乐——中韩乐舞交流的历史篇章》。参加撰写大型项目《中国艺术史》(多卷本)、《中国文化大典》(多卷本)、《中国小百科全书》(多卷本)、《新编世界知识大辞典》、《图说中国舞蹈史》等。长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及高等院校授课讲学。

江东

  舞蹈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舞蹈发展史研究、世界民族舞蹈研究、中外舞蹈文化比较研究、非遗公约文本研究。1960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7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校并留校任民间舞教员。198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英语系。1988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导师:郭明达,1991年获得硕士学位。1994年作为公派访问学者赴印度留学。2000-2003年任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文化处外交官。2005年攻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学博士学位,导师:王克芬,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非遗公约国际教官证书。著述丰富,著有专著《印度舞蹈通论》、《尼日利亚文化》,英文版《Contemporary Chinese Dance》、《江东舞蹈文集》(四卷本《华舞咀英》、《古典舞新论》、《系着土风的升华》和《舞看八方》);译著:《舞蹈创作艺术》、《中华舞蹈图史》、《日本史籍中的唐乐舞资料》;合著:《图说世界舞蹈》、《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舞蹈史》、《中国优秀舞蹈名作赏析》等十余种;任《戴爱莲纪念文集》、《大辞海•音乐舞蹈卷》舞蹈部分主编。先后发表出版专业学术文章达数百万字。积极参与国际舞蹈文化交流活动,先后数次代表中国参与国际舞蹈论坛,全面考察世界舞蹈文化,足迹遍及五大洲近50余个国家。曾担任国内外舞赛评委,兼任国内十数所舞蹈院校的客座教授。

刘青弋

  博士,女,笔名菁鸢,祖藉上海市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个人主要著作有:《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西方现代舞史纲》、《中华民国舞蹈史》、《动感空间》、《魂兮 舞兮》、《20世纪世界编导大师述评》及《刘青弋文集》(系列丛书)等。主编《中国舞蹈通史》(10卷本)。主编《中外舞蹈作品赏析》(5卷本)。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发表学术论文与专业批评文章数百万字。独立完成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国家级项目“西方现代舞史纲”“高等教育现代舞教材系列”“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教程”等;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当代舞蹈口述史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国家级项目“中国舞蹈通史”;合作完成国家教育部的项目“舞蹈美育的原理与教程”;主持完成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项目“中国现代舞发展历史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当代奠基舞蹈家个案研究”;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资助项目“中外舞蹈的历史与身体语言研究”,以及其他多项省部级项目。本人的多部著作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教材,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广泛使用。本人独立完成的学术专著或论文先后荣获国家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舞蹈学学科建设》的成果荣获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部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主编的《中国舞蹈通史》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首批“拔尖创新人才”;被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舞蹈家”称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表彰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刘春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舞蹈多媒体研究方向。北京奥运会上半场导演组创意成员。中央电视台舞蹈大赛历届特邀专家,评委。2000年至今,致力于表演艺术跨界的创作研究,涉及即兴表演,杂技,武术,京剧,音乐剧,当代舞蹈,街头艺术,曲艺,艺术体操,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创新,推广舞蹈影像艺术。曾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1999 获德国歌德学院奖学金,赴杜塞尔多夫学习,并在柏林,科隆,乌泊塔尔等地进行舞蹈交流合作。2006年应邀参加瑞典斯德哥尔摩“SHOOT”舞蹈电影艺术节。举办个人舞蹈影像工作坊以及舞蹈电影展映,并主持中国舞蹈单元论坛。2002年应韩国编舞家洪信子的邀请,参加韩国竹山国际艺术节,表演多媒体舞蹈作品《渴》。2006年与瑞典莉娜.乔弗森舞团合作舞剧《足矣INAFF》,在斯德哥尔摩首演。2000年创作舞蹈电视《生命》作品获中央电视台首届舞蹈电视大赛金奖提名,2002年创作舞蹈电视《伞》作品获中央电视台第二届舞蹈电视大赛银奖。参加舞剧《女娲》、《孔子》的创作。舞蹈电影作品有《生命》、《硬币在转》 、《温暖黑夜》、《伞》、《成双成对》,参加香港跳格电影节的作品《出口》2004,首映于瑞典“开拍”舞蹈电影节的作品《拆》2006,其他舞蹈影像作品《消逝的一天》、《游客》、《从0到1》等。专著 :《舞蹈新视觉》、《幻象之舞》、《镜中之舞》,合著包括《音乐舞蹈戏剧艺术鉴赏》、《战神的舞踏》、《花灯》等。

刘晓真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学专业,获文学硕士。2015-2016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进行访学。研究方向为舞蹈与文化人类学、当代舞蹈批评。出版著作:《走向剧场的乡土身影》(专著)、《中国/世界舞蹈文化》(编著)、《秧歌》(合著)、《图说中国舞蹈史》(合著)、《世界舞蹈史研究文选:历史演变与舞蹈文化批评》(译著,出版中)。20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国际视野下中国社区舞蹈的功能与价值研究》、2005文化部青年专项项目:《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与当代民间舞蹈传承和变迁》。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华读书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多家媒体及《读书》《艺术评论》《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杂志发表舞蹈和戏剧评论文章和学术论文五十余万字。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舞协舞蹈荷花奖评论奖。曾为《国家大剧院》舞蹈评论专栏作者。曾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辞条修改撰写工作。曾为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及“CCTV电视舞蹈大赛”撰稿。


第 1/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GO
跳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