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内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清雷
  1975年生,博士,山东禹城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主任、兼副总主编,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东亚音乐考古学会副会长,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1993年参加工作,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999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2002毕业并留院工作。2006年获博士学位。主要致力于中国音乐史、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发表论著约120余万字。在《中国音乐学》、《文物》、《音乐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如《章丘洛庄编钟刍议》、《山东地区两周编钟的初步研究》等;著作5部:专著1部(《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担任副总主编著作4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II》之湖南卷、内蒙古卷、河北卷、江西卷续河南卷。在本院研究生院主讲音乐考古学课程;曾到台湾台南艺术大学、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等大学讲学。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如“第一届东亚音乐考古学国际研讨会”(2008,韩国)等;2001年,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参与“章丘洛庄乐器群”的鉴定工作;2004年,应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组的邀请,赴天津慰问演出等。2004年,应台湾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的邀请,到台湾作学术考察等。主要获奖:2005年,参编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获“第二届文化部艺术科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获“第五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博士生组)”二等奖;2008年,参与主编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II》获“2006~2007年度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
邓钧
  苗族,1968年生,祖籍贵州,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文化遗产。主要成果有:《土家族傩坛信仰及仪式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声形态及其文化心理特征探微》、《月亮山地区苗族祭祖仪式音乐研究》、《苗族芦笙的应用传统及其文化内涵》、《葫芦笙象征意义和文化渊源的音乐人类学考析》等,并发表有音乐评论数十篇。参编大学教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曾任《音乐文化》副主编、《音乐生活报》副主编。承担国家"九五"艺术规划青年基金课题《苗族芦笙音乐文化研究》(专著,即将出版)、现承担课题和专著有:《贵州月亮山地区苗族传统音乐文化遗产调查与规划报告》(2005年度全国艺术规划国家西部课题)、《梭嘎苗人的音乐世界》(贵州省六枝特区政府委托写作)。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二等奖、首届青年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
田青
  生于1948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年鉴》主编。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艺术评论》名誉主编、《音乐研究》及《中国音乐学》编委;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华佛教音乐团艺术总监、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审小组成员,中央音乐学院音研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台湾佛光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已发表学术著作、论文、文学作品约150万字,主要论著有《中国宗教音乐》、《历史的性别》、《中国古代音乐史话》、《净土天音》等。
刘静
  女,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同年到北方昆曲剧院担任主要演员,一直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1995年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996年,被意大利文化中心授予“罗马之泉”奖,以表彰在中西艺术交流中做出的贡献。并多次受邀赴美国、欧洲等多个国家的著名学府举办“中国戏曲艺术”讲座及学术交流。2002年获得北京大学硕士学位后,受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工作,并担任研究生导师。参与撰写了《中国昆曲大典》和《中国昆曲艺术》等,撰写出版了《中国昆曲图鉴》、《幽兰飘香》等书籍。曾参与执导了《少林雄风》、《海峡两岸佛教音乐展演》舞台剧。
齐琨
  女,1971年生。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专著有《历史地阐释》、《江南丝竹》。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有《音乐文化内应机制》、《体验中的理解与见证》。此外是“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文化部重点课题”之子项目等多个课题的承担者。曾在SEM、ICTM、CHIME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
第 1/3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GO
跳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