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内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刘彦君
  戏剧戏曲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话剧研究所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学会理事,国际戏剧评论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常务副会长。多年来活跃于戏剧研究、戏剧评论和戏剧教学领域,多次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和部级、院级科研项目。出版著作十余种,戏剧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戏剧的蝉蜕》,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栏杆拍遍——中国古代剧作家心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梅兰芳传》,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东西方戏剧进程》,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图说中国戏曲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中国戏曲发展史》(四卷本,与廖奔合作),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中外戏剧史》,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中国戏曲发展简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从传统到现代——戏曲本质论》,台湾国家出版社,2009;《戏剧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中国话剧现场2001-2012》,学苑出版社,2013。其中,《图说中国戏曲史》获2000年度“国家图书奖”;《中国戏曲发展史》获2001年度第八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研究》、《文学评论》、《艺术评论》、《中国戏剧》、《剧本》、《新剧本》等全国性重要报刊发表戏剧方面论文、评论四百余篇。
刘祯
  文学博士,1963年出生于内蒙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兼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等。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大学等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民间目连文化》(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勾栏人生》(该书系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华夏审美风尚史”之第七卷, 2001年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民间戏剧与戏曲史学论》、《戏曲学论》、《昆曲与文人文化》(与人合作)、《北京戏剧通史  辽金元卷》(本卷主编主撰)等,主编《东方戏剧论文集》《中国戏曲理论的本体与回归》《地方戏昆腔论集》《北方昆曲论集》等近20部。发表论文评论二百余篇,论文曾于1997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现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重大课题《昆曲艺术大典》副总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重点课题《昆曲口述史》。2009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昆曲优秀理论研究人员”荣誉。
刘静
  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获得意大利授予的“罗马之泉”奖。主要从事戏剧艺术创作和戏曲表演艺术研究。1985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同年在北方昆曲剧院担任主要演员,一直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并多次受邀赴美国、意大利、瑞典、俄罗斯、芬兰、日本、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并举办“中国传统艺术”系列讲座。1995年,成功地举办了《刘静戏剧专场》演出。同年,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996年被意大利文化中心授予“罗马之泉”奖。2002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获文史硕士学位。同年,受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至今。近年来,撰写出版《幽兰飘香》、《韩世昌与北方昆曲》二部专著。作为国家重点课题《昆曲艺术大典》的成员完成《表演卷》部分的撰写工作,同时承担文化部重点课题《中国昆曲艺术》的撰写工作。作为副主编,编辑出版丝绸版《中国昆曲图鉴》。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多次受邀在国家大剧院、首都图书馆、香港大学、北京大学等举办中国戏曲赏析系列讲座。
孙红侠
  女,1975年生,辽宁沈阳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参与 “京剧艺术大典”、“当代昆曲导演艺术论”、“近代戏曲史”、“路头戏现状及价值实现”、“京剧教育史”、“成兆才评剧创作的影视剧改编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级与地方项目、课题研究。2013年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戏曲文化产业化:思路、困境与对策调查研究》(13CB085)。近五年出版的主要专著:《剧种变迁中的二人转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文化丛书——民间戏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王瑶卿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二人转戏俗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伶人逸事》(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在《戏曲艺术》、《中国戏剧》、《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戏曲研究》、等刊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数十余篇。
杨云峰
  1954年出生,湖北省仙桃市人。中央戏剧学院毕业,戏剧戏曲学博士,研究员。曾从事过戏剧、小说、散文等创作,后转入戏剧理论研究。十分注重戏剧理论的创新性研究,注重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出版专著《荒诞派戏剧的情境研究》。开展对课题《现代主义戏剧与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形式革命》的研究。己发表《我们都是盲人——象征主义戏剧〈盲人〉中的象征》、《如梦的戏剧与如梦的人生——斯特林堡的梦剧对梦的表现》、《〈秃头歌女〉的荒诞意味》、《在真面孔与假面具之间——皮兰德娄的怪诞戏剧》、《疯狂的激情欲将戏剧引向何方——阿尔托的残酷戏剧》、《“间离”及其目的——布莱希特的叙事体戏剧》、《地狱就是他人——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等相关文章十多篇。对喜剧理论方面的研究,特别注重将喜剧理论与喜剧创作实践相结合,为此,特意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课程:喜剧理论与编剧技巧。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验》核心成员。文化部科研课题《喜剧小品艺术研究》负责人。
第 2/4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GO
跳转至